在2018年,當時外貿的情況是上半年出貨量已經達到了2017年全年的70%,但是2018年9月份之后突然就鮮有出貨;熒光增白劑的退稅率2018年9月份左右從原來的0退稅直接跳到了13%,政策一出當時是一片嘩然。
這個政策的出臺,導致很多有外貿公司不敢報價了,因為不知道怎么算價格了,客戶也不敢采購了,頻頻問價格卻無法下單,生怕在較高點購入貨物。很明顯2018年下半年鮮有出貨,這是出口退稅的影響。
又過去了半年,這個情況到了2018年年底有了改善,貿易公司對于熒光增白劑的報價都有了自己的報價規則,國外客戶也都清楚了中國熒光增白劑出口退稅率,算起價格來大家都有了一個統一的基礎標注。
那么熒光增白劑大家目前都是怎么報價的呢?目前外貿公司只需要賺取退稅,不會對產品另外增加利潤就完全可以,為什么外貿公司只賺取退稅呢?這就和我國退稅的周期以及客戶付款結匯方式有密切關系了。
就目前來說,退稅周期是3到5個月,結匯周期是7天左右,如果報價只賺取退稅,那么客戶的貨款就夠外貿公司的采購用貨款,客戶付款后結匯周期就只有7天,這個周期是很多外貿公司能夠接受的。
但是如果外貿公司報更低的價格,那么就需要自己墊付一部分采購款,這個差額需要3到5個月才能填平,因為3到5個月才能將退稅拿到手。
大家可能也和我一樣有一個問題,國家一方面環保整頓,嚴厲打擊三廢排污不合規的企業,結果是熒光增白劑的價格一飛沖天,另一方面國家提高了熒光增白劑的退稅給予企業利好,這不是矛盾嗎?
到了2019年,這個問題就有了一個很好的答案,一方面各大企業搬進了化工園區,排污集中處理,很多企業將會在2019年的上半年投入大批量的生產,一方面熒光增白劑的退稅政策開始凸顯。
因此,2019年初的熒光增白劑詢價開始增多,預計要貨量開始增大,熒光增白劑行業整體走向一個健康的局面。
外貿公司很多都是小公司,進貨渠道就很重要,熒光增白劑的的價格不可能一時半會落到原來的低價,只能慢慢的落到一個合理的價格,這個合理的價格是企業搬進化工園區后計算的合理利潤價格,這個價格是綜合國際貿易出口退稅計算后企業的價格。
轉眼間時間來到了2020年,在年初幾個月受疫情影響,熒光增白劑出口基本上處于停滯的狀態。直至今年四月下旬,熒光增白劑出口業務才緩慢恢復。
化工行業是一個受到國家政策,國際環境影響都很大的行業,所以作為行業內的人就要對國際政策和國際政策有一個較高的敏感度,時時關注政策動向。